繁花林蛇

Boiga multomaculata   Reinwardt
   

  230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与相近种绞花林蛇的区别在于本种颞区鳞片正常,前颞鳞1-3;脊鳞较相邻的背鳞显著扩大;肛鳞多完整。
描述依据标本 浙江1雄,江西1雄,福建1雌,海南岛8雄11雌2幼,广西2雌,贵州1雌,云南3雌,共10雄18雌2幼。
形态描述 贵州兴义1雌全长512+140(mm),活重32g.
背面浅褐色,正背有深棕色粗大点斑2行,彼此交错排列;体侧各有1行较小的深棕色点斑;腹面带白色,每一腹鳞上有数个略呈三角形的浅褐色斑。头背浅褐色,有一深棕色“∧”形斑,始自吻端,分枝达枕部;另有二深棕色纵纹自吻端开始,分别沿头侧经眼斜达颔角;上唇及头腹带白色,有的上下唇鳞沟着深棕色。
头较大,颈细,躯尾均较细长,富于缠绕性。颊鳞1枚,不入眶;眶前鳞1,个别为2;眶后鳞2,个别为3;前颞鳞2,少数为1;后颞鳞2或3,个别为4;上唇鳞8,2-3-3式,个别为7或9,2-3-2或3-3-3式;颔片2-3对,下唇鳞11对,少数为10或12对,前3-5(6)对切前额片。背鳞19-19-13(15)行,脊鳞显著扩大,其余排成斜行,均平滑无棱;腹鳞雄性(n=10)196-219,平均207;雌性(n=18)205-230,平均216. 2;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n=9) 83-98,平均93. 2对;雌性(n=17) 72-93,平均84.4对。
收缩态半阴茎达第10-12尾下鳞。远端一半被萼;冠部壁厚而微褶;腹面具多数粗
刺,刺肉质,仅尖端露出于外,每侧约16行;近端一半无刺((Smith, 1943)。
文献记载:福建各地标本腹鳞雌性低者200,尾下鳞雄性低者82对,体最长雄性(560+144)mm,雌性(687+175)mm(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1975)。广西瑶山标本2雄2雌,腹鳞分别为186, 195(雄)及201, 203(雌),尾下鳞分别为81, 85(雄)及80, 82(雌)对。海南岛那大标本尾下鳞12雄最低为82对,10雌最高为97对,雄性最大全长达836mm(Pope, 1935)。
彭凤潭等(1965)报道江西新建标本1号,虽其肛鳞完整,但颞鳞未分化,背鳞23-21-17行,腹鳞236,尾下鳞134对,当系绞花林蛇。

生物学

生活于山麓平原或丘陵富于林木的地区,有攀援习性。1972年9月4
日,晴,中午一点钟在海南岛尖峰岭林业局招待所发现一繁花林蛇盘栖于香蕉树果枝上,距地面约6-7 m,此蛇多于晚上外出活动捕食。吃鸟类及树蜥(Schmidt, 1927a).卵生,根据海南岛的标本观察,怀卵数5-6枚,充分发育的卵,卵径29 mm X 9 mm (Wall,1926)。受激惹时,常弯曲身体呈“S”状作攻击姿势。
垂直分布 范围从沿海低地(海南岛尖峰岭山麓)到650 m(贵州兴义巴结)。

生境信息

生活于山麓平原或丘陵富于林木的地区,有攀援习性。1972年9月4
日,晴,中午一点钟在海南岛尖峰岭林业局招待所发现一繁花林蛇盘栖于香蕉树果枝上,距地面约6-7 m,此蛇多于晚上外出活动捕食。吃鸟类及树蜥(Schmidt, 1927a).卵生,根据海南岛的标本观察,怀卵数5-6枚,充分发育的卵,卵径29 mm X 9 mm (Wall,1926)。受激惹时,常弯曲身体呈“S”状作攻击姿势。

海拔范围

垂直分布 范围从沿海低地(海南岛尖峰岭山麓)到650 m(贵州兴义巴结)。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大致在北纬25°以南、东经98°以东地区;在东南沿海
向北可达北纬28°。
浙江(庆元)、福建(福州、福清、崇安、龙岩、尤溪、德化、泉州、诏安、南靖、
上杭、霞浦、闽侯、云霄、惠安、同安、仙游、漳州、漳平、南平、政和、光泽、长汀)、江西(长宁、寻乌)、湖南(长沙、岳阳)、广东(和平、梅县、汕头)、香港(罕见)、海南(陵水、澹县、白沙、万宁、定安、崖县、琼中、乐东、琼海)、广西(容县、宜山、金秀、天峨、贺县、北流、上思、防城、龙胜)、贵州(兴义、望漠)、云南(碧江、、保山、沧源、澜沧、孟连、元江、勐腊)。